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就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土地粗放型利用模式,既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又出现土地资源破坏的问题,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未能产生出应有的效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只有挖掘土地内部潜力,走土地内涵开发模式的集约化利用道路。要加大工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工地管理机制。要尽快建立以供给规范和引导需求的工地市场新机制,制约对工地的过量需求。要努力盘活城乡存量工地,合理配置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 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总体和长期来看,资源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如何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按照资源的性质,可将资源分为两大类,即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在资源利用中保护和增强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少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用以及提高可更新资源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替代能力。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是:在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土地资源的稳定高效和永续利用。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1)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食物安全。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长期用于耕地,以便持久的拥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今后各阶段经济发展比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
(2)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需要。在保证耕地生产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各项措施,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保障必需的建设用地供应。
(3)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土地是一种数量有限,稀缺程度极高的自然资源,靠增加数量来提高其可利用程度已经没有多大潜力可挖了。只有通过不怕的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不会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变坏,而且还要使原来恶性化的环境状况随着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得到的有效的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将因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而变得越来越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5)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要根据我国资源总量、类型和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地制宜,积极而有步骤地调整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永远处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优化状态。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一)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入水平下,2025年以人均450kg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二)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责任编辑:皇冠365)